1.政治環境
剛果民主共和國是位于非洲中部的一個國家,簡稱剛果(金)(“金”指其首都金沙薩),以區分國名相似的剛果共和國。舊稱扎伊爾(法語:Za?re),首都為金沙薩。約瑟夫·卡比拉繼任總統后,在國際社會大力推動下,剛和平進程重新啟動并取得重大進展,外國軍隊相繼撤出,聯剛團在剛部署總體進展順利。2003年4月,剛政府和國內各派就過渡期權力分配問題達成一致,簽署《全面包容性協議》和《過渡期憲法》,并于6月組成過渡政府,約·卡比拉繼任過渡期總統,兩個主要反政府武裝“剛果民主聯盟-戈馬派”(簡稱“剛民盟/戈馬派”)、“剛果解放運動”(簡稱“剛解運”)、政治反對派和原政府各出一人任副總統,政府各部門及軍隊系統負責人亦由各方分任。2005年12月,剛舉行全民公投通過了《新憲法》。2006年7月和10月,剛舉行總統選舉,約·卡比拉當選。2009年4月剛執政黨重建與民主人民黨總書記博夏卜當選議長。2011年11月,剛舉行總統大選,卡比拉以48.95%得票率蟬聯,并于12月20日宣誓就職。2013年2月,剛、盧、烏等11個地區國家簽署《剛果(金)和大湖地區和平、安全與合作框架文件》。3月,聯合國秘書長任命非洲大湖地區特使,協助各方執行框架文件。剛果(金)在穩定、和平的環境下,步入經濟發展的快車道。
2.經濟環境
剛果民主共和國是聯合國公布的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農業、采礦業占經濟主導地位,加工工業不發達,糧食不能自給。曾是非洲經濟狀況較好的國家之一,上世紀90年代初起,因政局持續動蕩,剛經濟連年負增長。1996年的內戰和1998年的地區沖突,使國民經濟雪上加霜,瀕于崩潰。2001年卡比拉繼任總統及2003年組成臨時過渡政府后,剛大幅調整經濟政策,推行市場經濟,放松經濟管制,加強與國際金融機構的合作,宏觀經濟狀況逐步改善。2002年宏觀經濟出現拐點,由原來持續負增長轉為正增長。2006年12月卡比拉當選總統后,剛新政府繼續奉行穩健的經濟政策,并啟動國家重建計劃和“五大工程”,宏觀經濟繼續保持恢復性增長。2011年卡比拉蟬聯總統后提出國家“現代化革命”戰略,表示未來五年,剛將大力發展農業、礦業,大力開發水電資源,實現剛經濟社會發展的現代化目標。
礦業是剛果(金)重要的經濟支柱。1990年后,剛果(金)經濟持續困難,礦業生產全面滑坡。1997年和1998年兩次戰爭均發生在礦產資源豐富的東部地區,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從1999年來隨著國內局勢不斷緩和,礦業生產有所恢復,2008年礦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8%,銅、鈷礦出口值分別占出口總值的35.4%和38.3%,是剛果(金)主要外匯收入來源。礦業產值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約10%。
對外貿易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主要出口鈷、銅、原油、鉆石、農林產品,進口糧食、日用消費品、機電產品、各類原材料供、需配件等。主要出口目的地國為中國、比利時、芬蘭,主要進口來源國有南非、比利時、贊比亞等。剛對外貿易保持較快增長,進、出口基本平衡。
3.文化環境
剛果(金)歷史文化較為悠久。該國陸地面積約234.5萬平方公里,是非洲第二大和世界第十一大的國家。其豐富多彩的民間文藝,精美絕倫的銅雕、栩栩如生的木雕和別具一格的面具等,堪稱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珍品。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使剛的民族文化橫遭摧殘,大量藝術珍品被掠往西方國家或流散到世界各地。剛獨立后,特別是70年代初,蒙博托提出恢復和發揚民族“真實性”口號,采取了一系列發展民族文化和消除殖民影響的措施,重視發掘和推廣民族文化遺產。法語為官方語言,官方承認的民族語言為林加拉語(Lingala)、斯瓦希里語(Swahili)、基孔果語(Kikongo)和契盧巴語(Kiluba)。截止2012年剛果居民50%信奉羅馬天主教,20%信奉基督教新教,10%信奉伊斯蘭教,10%信奉金邦古教,其余信奉各種本土原始宗教。
中鐵資源在剛果(金)有五家合資子公司,分別為MKM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綠紗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剛果國際礦業股份有限公司、中剛基礎設施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和華剛礦業股份有限公司。五家公司均由中鐵資源集團經營和管理。
MKM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是從事礦山開采、冶煉型礦產資源開發企業,該公司礦區總面積為6.72平方公里,產品有陰極銅、氫氧化鈷、硫酸及二氧化硫。該公司2012年底生產出第一批陰極銅,2013年6月生產出第一批氫氧化鈷,2013年開始進入生產經營期。
綠紗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根據項目總體技術方案分兩期建設完成,2012年4月正式開工建設一期濕法冶金系統,2013年4月正式投產運行,當月產出第一批標準陰極銅;2014年3月,二期粗碎-浮選系統投料試車;2015年10月,二期焙燒-制酸系統投料試車。
剛果國際礦業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6月建成投產,并于2011年年底完成整體驗收。該公司采用濕法冶金工藝生產陰極銅和粗制碳酸鈷,配套建有硫酸廠,使用硫磺制酸。目前具備年產標準陰極銅15000噸、粗制氫氧化鈷500噸(折合金屬量)、硫酸50000噸的能力。
中剛基礎設施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于2014年8月12日在剛果(金)金沙薩市注冊成立,由中鐵資源集團有限公司和中水電海外投資有限公司共同出資200 萬美元作為注冊資本金。2015年7月中旬全面開展可研工作,目前已完成12個項目的外業勘測工作,各項安全、質量、進度等工作正在穩步推進。
華剛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中國中鐵、中國電建組成的中方企業集團在積極實施國家“走出去”戰略、投資開發海外礦業資源的背景下與剛果礦業總公司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盧本巴希市共同發起設立的國際礦業公司。公司注冊資本金1億美元,項目總投資67億美元。目前,中國中鐵持股41.72%,中國電建持股25.28%,浙江華友持股1%,剛方持股32%。目前,中國中鐵所持全部股份轉由中鐵資源持有。華剛礦業項目一期工程已于2015年10月正式投產,一期達產后年處理礦石量455萬噸,年產金屬銅12.5萬噸;二期工程擴產后,最終將形成每年生產25萬噸金屬銅、6000噸氫氧化鈷的綜合冶煉生產能力。
中鐵資源在剛企業積極融入當地社會,和當地的政府和有關部門建立了比較緊密的公共關系,當地政府部門也經常深入礦區廠房進行檢查指導。剛果(金)國家總統、總理、礦業部部長多次到中鐵資源所屬各項目進行檢查、指導,出席有關儀式。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駐剛果(金)的代表以及中國、英國、美國、法國、比利時、歐盟的外交使團曾蒞臨現場訪問,并給予了高度評價。作為中剛“資源財政化一攬子合作模式”主體,華剛礦業是中國在非洲投資最大的非能源類項目,擁有儲量巨大、品位優良的世界級特大銅鈷礦山,倍受中剛政府和國際輿論關注。中國中央電視臺、剛果(金)國家和省市的主流媒體多次正面宣傳報道華剛礦業,稱贊華剛礦業不僅為非洲礦業注入了“中國速度”,打造了工程項目的“中國品質”,而且成為了中剛友好的橋梁和紐帶,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亮點和楷模。
目前,除了購買當地的水泥、和物資外,沒有當地企業分包等情況。對于境外突發事件,5家單位全部制定了應急預案,同時加強和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的聯系,一旦有涉及穩定、安全和糾紛的事件,在取得當地政府部門的理解的和支持下,在遵守當地法律法規和當地風俗習慣的前提下,合理合法的解決。
近年來,剛果(金)各單位積極推行員工屬地化管理,大力促進當地就業,切實履行社會責任,解決了當地3000余人的就業問題。截至2016年7月底,屬地化率達82.2%。同時,熱心參與當地公益事業,多次無償為駐地附近居民和教會學校送水供電,扶困助學,開展為周邊村民送醫送藥、解決村民飲水供電、為當地捐贈援建等活動,不斷擴大企業在當地的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大力塑造中國中鐵和中鐵資源勇于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形象,被當地媒體和百姓廣為宣傳。
剛果(金)分公司各單位從人文關懷、措施激勵、技能培訓等多個方面培養和建設剛方作業隊伍。在尊重當地風俗,遵守當地法律法規的基礎上,不斷健全制度,建立和完善剛方員工崗位晉升和獎懲機制,調動工作積極性,通過在剛方員工中開展“每月之星”評選活動,舉辦中、剛員工共同聯誼,促進兩國文化交流,對評選出的先進典型,不僅給予獎勵,還披紅帶花大力宣傳,增強剛方員工的榮譽感和歸屬感。
中鐵資源作為中國中鐵礦產資源業務板塊的領軍者,在剛果(金)先后控股和組建了多家公司,擁有銅金屬資源量近1200萬噸,與中色礦業、中國五礦等被國家發改委列為“優先建設中部非洲60萬噸/年礦產銅資源基地”骨干企業。
中國駐剛大使王英武、政務參贊陳志宏等對中鐵資源實施“走出去”戰略給予高度評價,贊譽“起到了國有大企業的示范作用,為企業謀得了發展,為國家謀取了利益,為樹立中國大國形象增光添彩”。
多年來,中鐵資源剛果(金)片區礦山,從促進就業、救急助困、捐資助學、建橋修路、環境保護、依法納稅、以及為當地附近居民供水供電等方面,履行社會責任,造福當地人民,展現出中國中央企業良好的社會形象。
中鐵資源剛果(金)綠紗礦業公司、MKM礦業公司和剛果國際礦業公司及華剛公司,已經成為見證中非人民良好合作的友誼礦山,已經成為展示中國企業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靚麗窗口。
中國的發展需要銅資源,中國中鐵多元化發展戰略需要礦產資源業務。中鐵資源剛果(金)礦山擁有的千萬噸銅資源量,決定了其必將成為中國中鐵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中鐵資源人艱苦創業,勇于擔當,鍥而不舍,一定能創造中國中鐵資源業務的美好明天!一定能實現非洲礦產資源夢!
1.政治環境
蒙古國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北、俄羅斯聯邦以南,是一個地處亞洲的內陸國家。首都烏蘭巴托。政治制度是議會制共和國。1921年,取得事實獨立;1992年2月改國名為“蒙古國”。1992年通過憲法規定,蒙古國實行有總統的議會制??偨y是國家元首兼武裝力量總司令,任期4年,最多可連任一屆,現任總統為額勒貝格道爾吉。國家大呼拉爾(議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擁有立法權。國家大呼拉爾為一院制議會,由76名議員組成,每屆任期4年。政府為國家權力最高執行機關,政府成員由國家大呼拉爾任命。2016年6月29日,蒙古國家議會選舉,人民黨以絕對優勢贏得大選,并于7月初完成政府組閣,現任總統為查希亞·額勒貝格道爾吉?;谌嗣顸h的親商立場,將更加有利于外國投資者在蒙獲得大好的發展機會。
2.經濟環境
蒙古國經濟以畜牧業和?采礦業為主,曾長期實行計劃經濟。蘇聯解體后,蒙古工業基礎薄弱、生產技術落后、生態環境破壞、荒漠化嚴重、基礎建設不足等問題浮現。自2002年起,隨著礦產的開發,經濟成長快速。蒙古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是中國。在2006年,蒙古的出口有68.4%是到中國,而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占全部進口的29.8%。
畜牧業是蒙古國傳統的經濟部門,國民的基礎產業,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0%。畜牧業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私有化、市場化發展,總體呈現較快增長的勢頭。蒙古國畜牧業主要養殖駱駝、馬、牛、山羊和綿羊。蒙古是世界第二大羊絨出產國,但因加工設備和技術的落后無法實現高附加值產品效益。
蒙古國現已發現或探明有石油、煤、銅、金、銀、鉬、鉛、鋅、螢石等80多種礦產。多年以來,中國早已成為蒙古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和投資商,來自蒙古國的權威數據顯示,中國在蒙古投資企業5600多個,占全部在蒙投資企業數的49.4%;投資總額超過28.5億美元,占蒙外資總額的48.8%,其中礦業投資額占比達六成。
3.文化環境。
蒙古,歷史上曾被匈奴、鮮卑、柔然、突厥等游牧民族統治。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國;1921年,取得事實獨立; 1992年2月改國名為“蒙古國”。蒙古國國土面積為156.65萬平方公里,多沙漠戈壁,自然環境惡劣,人口非常少,約294萬。蒙古國西部、北部和中部多為山地,東部為丘陵平原,南部是戈壁沙漠。山地間多河流、湖泊。官方語言為蒙古語。受俄國的影響,1941年5月開始通行以西里爾字母來拼寫的方法,一直到今天。除了官方語言外,另有15%人口說其他蒙古方言,少數民族使用突厥語族語言。最大的少數民族是哈薩克斯坦族。全國人口中約53%信仰藏傳佛教,約3%信仰伊斯蘭教,2.9%信仰薩滿教,2.1%信仰基督教,0.4%信仰其他宗教,38.6%沒有宗教信仰。蒙古文化是由蒙古民族創造的一種游牧文化,也繼承了祖先匈奴、鮮卑、室韋的文化傳承和習俗傳統,也融入了突厥、黨項、契丹等其他民族的草原文化,蒙古族游牧文化在歷史上不同程度的容納了狩獵文化和農耕文化,近現代之后,受到工業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影響,從而逐漸演變為現有民族特色的綜合性文化形態。
新鑫公司烏蘭礦位于蒙古國東方省,是該國屈指可數的大型鉛鋅礦,礦區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擁有烏蘭礦、木哈爾礦兩個礦權,資源礦量達4923萬噸,礦山采選生產設計規模3000噸/日。項目達產達標后,可年生產鉛鋅精礦90萬噸,采用國際通用的無氰化浮選工藝生產鉛鋅精礦。
新鑫公司于2010年5月被中鐵資源成功收購(中鐵資源100%控股),實現了“當年接收、當年生產、當年創效”的佳績,并于2011年成功回運鉛鋅精礦粉3.9萬噸。面對蒙古國復雜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影響,烏蘭礦自2011年10月起被蒙古國政府有關部門以尾礦庫滲漏、環保污染等理由封礦,并提起民事訴訟。面對困境,新鑫公司在集團公司的正確領導下,不等不靠不抱怨,積極作為,適應蒙古大環境,改善礦山小環境,推進復產工作。尤其是2016年以來,公司積極采取防滲治理、原壩體加固、排水管道及防滲膜鋪設等有效措施鞏固了尾礦壩治理效果,并加大外圍公關協調力度,使得烏蘭礦尾礦庫綜合治理工程于6月10日一次性通過蒙古國驗收組驗收;并于6月24日選廠順利開車,使沉寂了近五年之久的礦山又重新煥發生機。7月27日,6車皮372噸鋅精礦粉通過喬巴山巴音圖門火車站經俄羅斯博爾賈運至滿洲里,精礦粉公鐵聯運線路全線打通。截止8月1日,烏蘭礦共處理礦石51628噸,生產鉛精礦1792噸,鋅精礦2587噸。
近年來,為進一步融洽企業與蒙古政府部門及地方關系,盡快推進礦山恢復生產,公司領導主動拜訪蒙古國及東方省各級政府官員,積極邀請蒙古國礦山部、地礦局、技術監督局、海關總署及東方省等政府官員到礦調研指導工作,介紹公司礦山治理情況及遇到的困難,互相交流意見,達成共識,贏得各級政府官員的理解和支持,建立了良好的社會關系,為烏蘭礦得以成功復產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公司及時在蒙古東方省繳納資源補償稅、水資源稅、個人所得稅、車輛稅等稅種,有力促進了東方省的經濟發展,得到了蒙古各級政府的贊賞。新鑫公司也先后榮獲了蒙古國東方省政府 “降低環境污染優秀企業”榮譽;蒙古國礦產局 “優秀外資企業”榮譽;蒙古國能源動力部“優秀外資企業”榮譽;東方省稅務局“優秀納稅企業”榮譽;蒙古國稅務總局“優秀納稅企業”榮譽稱號。
近年來,公司多次對駐地附近遭受草原火災蘇木及牧民提供救助慰問,向學校獻愛心提供捐贈,援建當地道路橋涵等,贏得社會和民眾的廣泛贊譽。同時,通過蒙古國國家TV9頻道、東方省電視臺、藍色火苗報社及東方省網站等主流媒體深入報道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義舉,在蒙古政府部門及牧民中引起了較大反響,有力的宣傳了企業良好的社會形象。
自2010年至今,公司在人員招聘方面堅持優先錄用蒙古員工,經過身體健康體檢和蒙古國職業技術學校培訓合格后及時簽訂勞動合同,以自培、代培、委托培訓等形式全面開展蒙古員工培訓工作,組織蒙古籍青年技術人員到中國同類企業進行觀摩學習,提高他們的技術業務素質,為當地牧民和城市居民開辟了暢通的就業渠道,前后共培訓蒙古員工達1200多人次。目前,新鑫公司共解決了當地500多人的就業問題,屬地化率達到了80%以上。
在加強屬地化融合方面,公司領導干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主動幫助蒙古員工解決實際問題;利用五一、那達慕、中秋、國慶、元旦節日期間,組織中蒙員工參加“烏蘭之春文體活動周”和“那達慕”等主題活動,增進中蒙員工友誼。同時,定期組織雙方員工參加中、蒙文培訓,增進雙方文化融合,通過點點滴滴的小事,通過日積月累的友好交流,逐步培育中蒙員工雙方互相尊重,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的友好氛圍,也換來在危機時刻,蒙古女員工蓮花、薩日娜等挺身而出維護中國員工人身安全的感人故事,形成了中蒙一家親,和諧促發展的良好局面。